12 2017/09

终于等到你:(非)诉讼可视化

在“可视化”这一表现形式已经成为媒体宣传、广告营销、软件开发等领域主角的今天,“(非)诉讼可视化”作为法律专业领域中并不完全崭新的概念,已经被广泛运用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诉讼庭审程序及非诉讼业务商务谈判中,(非)诉讼图表化——这一(非)诉讼可视化的具体应用,已经成为这些一线城市(非)诉讼律师的标配技能。

(非)诉讼可视化,顾名思义,是将客户提供的基础信息少、原始信息多的文字材料,按照时间、主体、事件等要素进行归类、筛选和整合,借助VISIO(Mac系统Omnigraffle,下称VISIO)、PPT、思维导图(XMIND、MINDJET、MINDMANGER,下称XMIND)、EXCEL等软件工具,以图形、幻灯片、表格等非单纯文字叙述形式,最终直观、生动地将文字资料核心内容在庭审程序或者商务谈判中予以呈现的过程。

作为一名律师,我们工作所要达到的主要目的,就是在(非)诉讼案件中满足己方客户和法官的需求。其中,在非诉讼案件中,当客户要求律师介入时,其与对方的纠纷或许只是“初露端倪”,或许已经“兵戎相见”,但无论双方的关系已经渐生嫌隙还是势如水火,此时客户所急需的只是律师给出一个“How”,即该怎么做才能解决纠纷、该怎么做才能将损失降到最低、该怎么做才能将己方利益最大化……而在诉讼案件中,法官的需求则相对复杂,TA想要知道“5H1W”,即Who(主体)、When(纠纷发生的时间)、Where(在哪一种类型的案由之下)、How(纠纷是怎么发生的)、What(争议双方各自主张)以及Which(争议双方各自从哪些角度反驳对方的主张)。

结合目前各级人民法院案件多、程序严、审限紧的工作实际,绝大多数承办法官对像各方代理律师一般,将争议的“前世今生”烂熟于心,或者哪怕仅仅是了然于胸,暂时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此时,法官更希望做一名倾听者或者旁观者,由各方当事人及其代理律师,以一种适当的方式,在最短时间内还原案件事实、厘清争议核心、提出己方观点、反驳对方主张。

那么问题来了,这种“适当的”方式是什么。仅仅是遵循传统套路,借助WORD、EXCEL做出的庭前全面具体的罗列+庭上照本宣科的诵读+庭后连篇累牍的阐述?我想答案在判决送达,结果与付出不成正比甚至成反比的那一刻就会揭晓。这时,我们就会扪心自问,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不是对法理要义的钻研不深、不是对法律规定的适用不当、不是对案件事实的了解不全、更不是对诉讼程序的遵守不严,那么为什么法官仍旧不采纳我们的观点?其答案是不言而喻的——我们没有找到“适当的”方式表达观点,或者即便方式正确,却不合案件承办法官的“口味”。

或许许多同事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我们新接手一宗诉讼案件,收到传票时开庭日期已经迫在眉睫,而客户提交的证据资料要么“排山倒海”般地瞬间在我们面前堆积如山,要么在我们再三催促之下才“姗姗来迟”时,我们不仅要严格遵守举证期限的规定,按时提交能够支持己方观点的证据材料,还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面掌握案件事实,厘清庭审思路,推演庭审进程,起草答辩意见。在这个过程中,随着我们案件事实了解的不断深入,停留在我们脑海中的信息量也在同步扩大,随着新信息的补充,旧的信息部分会被淡忘甚至完全遗忘,尤其对于在一段时间内同时承办数宗类似案件的同事来说,极个别的情况下还会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而当我们意识到对与案件有关的某个事实记忆不清时,即便只是一个很细微的信息,我们也会秉承对客户负责、对案件全面细致精准掌握的原则,再次部分乃至全部重新阅卷,伴随着这一做法而来的,是工作量的增加、工作效率的下降和工作进程的拖沓。尤其诸如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金融借款合同纠纷、融资租赁合同纠纷、知识产权合同纠纷等标的额巨大的案件,纠纷的产生有时是由一段较长时间的不守约操作演变而成,客户为最大限度挽回损失,有时会将其所能够搜集到的全部文件资料一并交给承办律师,而这些文件资料并非每一份都能够作为支持己方观点的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其中有时还夹杂了一些与案件事实无关,甚至是对支持己方观点起相反作用的证据,此时如果不做归纳、筛选和梳理,放任冗余信息妨碍我们寻找案件关键点,分散我们的注意力,甚至将我们的思路引入“歧途”。

以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为例,案涉工程施工具有施工周期长、施工节点多、标的金额高、矛盾关系杂等特点,此类合同纠纷一旦涉诉,不仅要求承办律师对该该领域专业性问题的高标准把握,还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多的资料中,以最高的效率找出施工各方纠纷争议焦点及产生争议的原因,以确定解决争议的方案。此时,通过借助VISIO基本操作技巧,以案件事实演变的时间或者施工期间发生的具有代表性的事件为主轴,运用不同颜色、不同线条、不同图形对施工各方的合同关系进行区分,再对全部案情事实进行“加、减、乘、除”:“加”,即将通过阅读案件材料了解到的与案情关系紧密的事实,全部分散地罗列到图表中(记住,是分散地,否则将影响我们的整体思路);“减”,即从双方争议焦点出发,删减与之无关的冗余事实信息;“乘”,即抓住主要事实中的细节信息寻找案件的关键突破点;“除”,即以案件的关键突破点为基础,整体构建案件诉讼方案框架,最后确定某一主体或某一关键词,将不同图表进行捏合,最终将案件事实完整清晰呈现。

相比于VISIO更适合在诉讼案件中被用于向法官简明扼要地陈述争议纠纷的来龙去脉,XMIND则更适合在非诉讼案件中一展身手。

从事法律顾问服务的同事们都知道,随着我们所服务的客户级别的提高,客户对律师所出具的法律意见涵盖内容的广度要求也逐步扩大,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某件事能不能做和怎么做,还包括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对具体操作制定多套方案,并对各套方案的潜在法律风险、操作难易度等做出具体分析。这就要求我们在了解基本事实的基础上,从多个角度,沿着多条不同的思路为客户制定符合其要求的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因为习惯的不同可能会选择不同的工作方式,有的是坐在电脑前冥思苦想,有的是换个环境活跃思维,但不管是以哪种方式,我们都需要在第一时间将自己的“灵感”记录下来,XMIND就是这样一款软件工具,虽然它现在暂时不能在手机上使用,但是相比于书写,却已经能够通过轻点鼠标和极少数的文字输入就可以将点连成线,多点多线,最终线连成面,解决方案顷刻呈现!

许多人认为,将解决方案通过鼠标轻轻一点“发送”就大功告成了,其实不然,虽然目前各行业从业者的法律意识都在不断增强,但他们并非对我们在法律意见书中罗列的各种法律术语都轻车熟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通过一种非文字但却不妨碍清晰表达的方式,让我们的客户了解法律意见书中各套方案做出的依据,并将这些依据“移植”进客户的大脑,引导客户跟随我们的思路,最终接受我们提交的方案。不过我要提醒大家的是,在我们引导客户的过程中还有一个技术性问题需要特别注意,就是如何时刻保持思路的清晰。设想如果我们在向客户做阐述的时候,客户的手机突然响了,或者会议现场突然进来了一位迟到者,那么这个时候,这一个小小的插曲轻则使我们对客户之前的引导付之东流,重则将我们自己原本流畅的思路打断甚至完全打乱,其后果可想而知。可如果我们借助XMIND,在阐述之初就将出具法律意见书时的全套思路抛出,那么我想无论会议现场发生怎样的突发状况,我们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少的语言引导使客户的思路重新跟上我们的表达,最终同样达到接受我们观点的目的。

在我们已经习惯以WORD或者WPS替代手写,以EXCEL来省去WORD中的“表格”工具的繁琐操作时,VISIO和XMIND已经悄悄来到我们身边,为突破(非)诉讼案件传统办案模式创造了可能,为提高(非)诉讼案件办案效率提供了机会。接下来就是如何结合日常工作将VISIO和XMIND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为了做到这一点,我已经在路上,你呢?